周口川汇区分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验

发布时间:2024-05-09 13:45:22    浏览:

[返回]

  日前,河南省文明实践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一期)在新乡举办。在“实务分享”环节,周口川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区长王艳以《置身群众,贴紧民心,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百姓生活》为题,分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川汇经验”。

  党委主导,担当文明实践主体责任。一是站位政治大局。川汇区委把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文明实践工作的有关问题,在领导机制、经费投入、人员力量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二是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为文明实践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区、办、社区(行政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分别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主任(所长、站长),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在全区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多方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工作调度。建立常委会定期研究、联席会统筹推进等工作制度,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

  系统谋划,建好文明实践主要阵地。一是改造提升川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升打造1.2万平方米的川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志愿服务中心、志愿服务孵化基地、志愿服务百星馆、科普教育室、文化艺术孵化基地、中心大礼堂、理论宣讲厅、多功能会议室等9个功能性区域,使其成为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主阵地。二是延伸打造文明实践广场。注重内外一体,从室内延伸至室外,将紧邻区文明实践中心的区文化广场,精心打造成具有独特文化气息、贴近群众生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建成川汇楷模、学习强国、志愿服务、文明创建四大文化走廊。三是推进阵地全域覆盖。在建好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础上,12个街道、136个社区(行政村)均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形成“一中心、十二所、136站+N个文明实践基地”的“1+12+136+N”工作布局,实现区、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

  加强孵化,建强文明实践主体队伍。一是整合志愿队伍。全区建立“1支总队+13支常设志愿服务队+18支特色志愿服务队+116支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队+73支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网络,发展志愿者68000余人,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600余场。二是孵化志愿项目。推行导师团制度,引入各行各业有技能、有专长的热心人士,组建理论宣讲、文化大咖、科普教育、法律援助等导师团18个、专兼职老师139人,先后孵化出 “民间河长”“Z时代宣讲团”“大铁牛”“文明镜”“马路探长”“乐龄”“三川社工”等各类志愿服务团体135支。三是优化志愿服务。按照“政府制单、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群众评单”的模式,创新推出“点单式”服务,深化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项目、形式,根据群众需求随时调整实践活动内容和志愿服务方式,推动服务群众“精准化”。

  紧接地气,保持文明实践朴实本色。一是促理论接地。组建区委“1+9+9”宣讲团和10支主体行业宣讲小纵队及“大学生宣讲团”,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作用,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二是促文明养成。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结合创文示范片区打造工作,每年举办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600余场次。广泛开展“道德文明使者”“好媳妇”“ 好婆婆”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三是促常态化服务。持续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品牌效应日益彰显,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其中,民间河长孙彩云被提名为全国“最美河湖卫士”,入选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守护母亲河 环保志愿行”项目获评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川汇区环保志愿服务经验被生态环境部举办的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推广;“芳华敬老”志愿者长期固定帮扶独居老人320余人;“衣来伸手”志愿者每周六都会在市民驿站热心帮群众修补衣服;“爱心粥屋”志愿服务组织让市区1000多名环卫工人每天早上都能喝上免费的“爱心粥”,多次被中央级媒体宣传报道。

  健全机制,保持文明实践持久活力。一是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架构。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制度,对志愿服务队伍有考核、有奖惩,每周根据群众需求,统一谋划志愿服务项目,保持志愿服务活动多样化、经常化。二是健全供需有效对接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作用,常态化开展“入户大走访”活动,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制定志愿服务活动方案,为群众提供更贴心、更及时的服务。三是健全星级认定褒奖制度。出台《川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考核和信用管理制度》,对志愿者实行积分制和星级认定,落实褒奖措施,在子女就学、养老服务、就业保障、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关怀。(川汇区委宣传部供稿)

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