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科技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4-01-04 16:28:08    浏览:

[返回]

  园艺科技要考虑构建面向市场终端产品的创新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一带一路”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像其他粮食作物要确保足够的产量,“园艺产业重点是确保供需基本平衡并略有短缺”。9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在蔬菜花卉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60周年大会上说道。

  现如今,我国园艺产品供给充足、类型多样。走进超市或菜市场,一年四季的蔬菜、瓜果等园艺产品都能买得到,已经做到不分地域、不分时间,这正是科技进步的体现。

  但面向园艺产业的未来,科技如何继续发力?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会上指出,园艺科技要考虑构建面向市场终端产品的创新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一带一路”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应有的作用。

  今年是蔬菜花卉所成立60周年,作为我国蔬菜花卉科研队伍的一员,蔬菜花卉所参与了蔬菜花卉的科技创新,更见证了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

  蔬菜花卉所所长孙日飞研究员介绍,60年前,为了发展蔬菜科技、促进蔬菜生产,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成立;1960~1978年,先后两次整建制下放北京市,又两次恢复中国农科院原建制;1987年更名为蔬菜花卉所。

  60年来,蔬菜花卉所与全国同行共同努力,在人才建设、学科发展等领域开创了我国蔬菜、花卉科学研究新局面。

  听到孙日飞的介绍,蔬菜花卉所第二任所长、近90岁高龄的李树德感慨:“真不容易。”他讲述了自身的经历,回忆了蔬菜花卉所以及我国蔬菜花卉产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围绕农民需求做科研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解决实际问题是农业科研的目标。”多年来,蔬菜花卉所研究员李宝聚坚持这样的信念,带领团队搭建了蔬菜病害综合防治研究平台,为持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菜病综防课题组长,李宝聚不仅自己服务“三农”,还把对菜农的爱传递给团队成员及学生,使团队树立以服务生产为荣的作风。“大家到农村勤于搞实验,搞科技服务与培训,回到实验室潜心进行科学研究,把实验结果形成200余篇文章与30件专利,真正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李宝聚说。

  21世纪进入了生物技术的时代,基因组学成为了包括园艺作物等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蔬菜花卉所在园艺作物基因组解析和应用上走到了国际前列。

  蔬菜花卉所副研究员程锋以白菜为例介绍,2009年前,英国和韩国掌握白菜基因组研究的主导权,中国处于参与和跟跑的地位;在蔬菜花卉所生物技术室科研团队的努力下,2009年之后,中国取得了白菜基因组解析的主导权,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园艺产业要树立一个好的发展理念,即为大众服务。”邓秀新表示,无论使用什么高科技手段,优质、廉价、安全是其追求的目标。

  作为蔬菜花卉所历史上第五任所长,屈冬玉对该所及全国园艺产业有更直接的认识,“小菜一碟、小花一朵可以作大贡献”。

  但面对园艺科技,屈冬玉提出,如何更加重视面向市场终端产品的园艺科技。他解释,我们以往研究重点总是面向农产品原料或是半成品,不重视终端产品的研究。

  “我们以往总是专注于品种的抗性、优质、高产等,这些都重要,但还不够。”屈冬玉以大白菜为例说明,是做菜吃,还是做馅吃,或是做朝鲜泡菜?要更加关注终端产品研究,研究视野扩展到相关科技问题以及整个创新链的构建。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据统计,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500公斤/年,“对这样直接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问题,园艺科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发挥更大的作用”。屈冬玉说。

  当前,我国已经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个头大了,很多问题躲也躲不了。”屈冬玉指出,园艺科技要为农业“走出去”服务,不要小瞧非洲的潜力,不要小瞧“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潜力。

  在屈冬玉看来,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为生产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中国农业在未来100年还得靠先进实用的技术,要处理好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地使科学创新体系,特别是园艺科学创新体系为农民挣钱,为乡村振兴添彩。”屈冬玉说。

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