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的第12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4)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拉开大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此间认为,未来抽水蓄能占比有望低于50%,新型储能将迎来历史性时刻。当日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86.5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30%,同比增长45%。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同样首次低于60%,与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17.7个百分点;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30GW,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过150%。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十四五”最后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将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十五五”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保守场景下,未来7年,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26.6GW;理想场景下,未来7年,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39.9GW。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储能业务部主任马海伟则披露,2023年内,我国新增并网运行的电化学储能电站数量达到486座,新增装机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总功率达到了惊人的18.11GW,对应的总能量存储容量高达36.81GWh,与上年同期相比,总功率的增长幅度接近4倍,一举超过了以往历年累计的装机规模总和。
虽然我国的电化学储能产业正在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但电站“建而不用”或利用率低的现实仍不断被各方诟病。据中电联统计,2022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日均利用小时数为2.27小时、年利用小时数为829小时。2023年,用户侧、电网侧和新能源配储利用系数均略高于2022年,利用率情况也比2022年略有好转,但伴随着行业的快速迭代和洗牌,责难“储能资源被浪费”的声浪不绝于耳。
在4月10日的峰会上,不少权威专家围绕“发展储能新质生产力,开创能源转型新格局”主题多维论衡,其中,“洗牌”这个关键词被多次提及。专家们认为,对于新型储能产业来说,2024年将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将是储能电池市场优胜劣汰加速、格局重塑的关键年。
北京毕绿新能源技术院的调研团队通过不断走访企业发现,当前储能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规范和调度规则模糊、电力交易模式和地区政策不完善、市场低价竞争——这些问题导致了行业内利润下降、内卷加剧。随着储能系统价格的下降,许多系统集成商面临无利润的局面,同时储能门槛也在快速提高,没有核心技术能力及综合实力不强的企业将面临出局的风险。
此外,相较2022年已投运电化学储能电站呈现的中型化特点,2023年已投运的电化学储能电站逐步呈现出集中式、大型化的趋势,投运百兆瓦级以上大型电站装机12.81 GW,占比51.23%。北京毕绿新能源技术院认为,在越来越激烈的洗牌大战中,储能企业需具备核心技术能力,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推出更安全、更高性能、更低度电成本的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以足够的实力穿越价格周期,挺过内卷。
在厦门和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卫星博士看来,锂电储能的未来肯定是个十万亿级超级大赛道,但从现实来看,当前除专注海外储能市场的阳光电源具有较强的储能盈利能力外,其他锂电储能集成玩家几乎处于微利乃至亏损状态。“锂电储能整机行业未来的空间与当前的艰难构成了悖论。”他预计,锂电储能行业在真正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前,必将经历三轮行业大洗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此间表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包括利用率不高、安全问题时常出现、部分标准缺失等方面。舒印彪指出,2023年电网侧、用户侧、新能源强制配储项目平均利用率指数分别为38%、65%、17%。安全问题时常出现,电池能量密度和容量提高,部分标准缺失,安全风险增加。
为此,舒印彪建议,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调度运行,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加快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提到,我国目前有上万家储能企业,大部分产品毛利率非常低,企业缺乏后续继续投入研发的经费,安全隐患问题仍然存在。此外,目前储能设备平均利用率偏低等因素均影响了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曹仁贤呼吁,储能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避免无效内卷。他建议储能行业进一步增强上下游分工协同,加强国际化合作,共同推动储能标准化、安全化、规模化和经济化,让储能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